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字公度,别号
人境庐主人,广东
嘉应州(今广东省
梅州市)人。清朝大臣、爱国诗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
梅州八贤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50年(道光三十年),年方3岁的黄遵宪,由其曾祖母口授千家诗,不久就能背诵。4岁,从塾师李伯陶学。
1857年(咸丰七年),时10岁,学作诗,塾师以梅州神童进士蔡蒙吉“一路春鸠啼落花”句命题,黄遵宪作诗,有“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师大惊异。次日塾师又以杜甫的“一览众山小”为题令赋,遵宪破题云:“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师见其赋句,讶为不凡。因是,里中称誉为神童。
参加科举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67年(同治六年)春,黄遵宪参加院试,入州学,成为秀才。
1871年(同治十年)为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黄遵宪启程去北京,参加顺天(清朝沿用明朝旧制,以北京为
顺天府)乡试。当时他父亲黄鸿藻正在北京
户部任职,于是父儿俩生活在一起。由于
黄鸿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们的生活很简朴。在北京,黄遵宪交了一些朋友,还结识了一些官场上的人物,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76年(光绪二年),随父到山东烟台做了一次漫游,见到了
洋务派官僚
张荫桓、
李鸿章等人。黄遵宪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引起了他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和注意。李鸿章竟当着别人的面称道黄遵宪为“霸才”。以李鸿章当时权势和地位,能如此推重黄遵宪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后辈,使黄遵宪大有“知遇”之感。这是黄遵宪和洋务派发生联系的开始。
1876年(光绪二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
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绪三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
何如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后邀请他一起去日本。黄遵宪考取举人后,家人都希望他再考进士,反对他去日本。他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抛弃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经过何如璋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出使前夕,黄遵宪写词表达了他希望在对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心情。
1877年(光绪三年)11月26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
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
外交家”。曾诗赠日本友人表达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的愿望。但对日本政府吞并
琉球、侵略朝鲜的行径,他则加以抵制,据理力争。他的诗作在日本人士中广受欢迎,日人赞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历史、政治、景物、风俗等为题材,作《日本杂事诗》200余首,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
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
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黄遵宪只好把他满腔悲愤寄托在他的诗篇《
流求歌》里。
1880年(光绪六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的象征。在日本期间,黄遵宪开始接触从西方传播到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说。当他读了法国
启蒙运动先驱
卢梭、
孟德斯鸠的著作后,“心志为之一变,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领悟到“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并把此思想和想法对何如璋分享。正是这种思想的形成,使他后来成为我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
倡导者。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1880年(光绪六年),黄遵宪通过赠予朝鲜信使
金弘集的《
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他在和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联合给朝廷的建议中说:“故论中国今日之势,能于朝鲜设驻扎
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内国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
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
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1882年(光绪八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多名
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
清政府提出对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却根本没有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凭着一颗热爱侨胞的心尽力保护中国侨民。有一次,美国地方政府又向华工寻衅。他们派官员到华人的居住区进行“巡视”,然后以华人不讲卫生,违反了政府的卫生条例,应予以拘留和罚款的处置。许多华人因此遭到逮捕,监狱被关得满满的。黄遵宪闻讯,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美国官员被问得哑口无言。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的正义行动,受到了华人一致的称赞。黄遵宪动用
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84年(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
返乡编纂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
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编目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着重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
吾妻镜》是日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千秋金鉴录》是唐朝
张九龄编写的历史书。黄遵宪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维新变法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这部书的问世,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国的认识,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读参考书。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又作长诗《
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画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黄遵宪抵达广州,先赴梧州探望父亲,然后乘船回嘉应州。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家人和乡亲们都前来看望他,争着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荒诞又有趣,黄遵宪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道道“难题”。客人走后,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围灯团坐,只是再不能见到慈母,黄遵宪不免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黄遵宪就开始为《
日本国志》的最后编纂而忙碌。
1886年(光绪十二年),
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同年,洋务派官僚、两广总督
张之洞,又意欲命黄遵宪巡察
南海各岛,也被黄遵宪辞却。黄遵宪专心致力于《日本国志》的修改、编纂,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夏终于完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刊行。全书共40卷,50余万言,书中结合中国现实发表议论,明显表现出以明治维新作为改革模式的观念。该书对甲午战后兴起的维新热潮有深刻的影响。
1889年(光绪十五年),驻法公使
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经薛福成推荐,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英二等参赞,随同薛福成赴欧洲。这样,黄遵宪再次开始了他的出使生活。
二次外交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薛福成乘船到达香港,黄遵宪自嘉应州前来与薛福成会合,登船。他们从香港启程,经过了越南、新加坡、
锡兰(今斯里兰卡)入
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
地中海,再经过法国
马赛、巴黎,最后到达英国
伦敦。一路上,黄遵宪被异国风土人情所吸引,更为亚洲弱小国家遭沦丧而感叹。在英国期间,黄遵宪接触了英国政界上层人物,仔细考察了
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这种制度,后来维新变法期间,黄遵宪在湖南,协助陈宝箴实行
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国为模式的。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不久,黄遵宪又被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后来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提到了调任黄遵宪一事的原委。那是因为当时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他奉命巡洋时,抵达新加坡一带,目睹当地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了洋人的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他请求中国政府速派领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岛。薛福成考虑将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就可以兼办其他各埠的侨务。经过考虑,他决定委派黄遵宪。因为此人“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从薛福成的这几句评价里,可以看出黄遵宪此时已是一个成熟老练的外交家了。
1891年(光绪十七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任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经过黄遵宪的力争,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以后,黄遵宪又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黄遵宪在新加坡任总领事,3年有余,期间身体一直不好,约有一半日子是在养病中度过的。尽管如此,黄遵宪仍带病坚持工作,处理外交事务外,对华侨事务特别关心。另经黄遵宪据理力争,英国政府终答应中国在
吉隆坡等地设副领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致力维新变法1894年(光绪二十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任
江宁洋务局总办。
参加变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
张之洞,但黄遵宪并没有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
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
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他深忧国家被瓜分的命运,关切反抗日本侵略的台湾同胞,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在上海参加“
强学会”。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出资与
梁启超、
谭嗣同等人创办《
时务报》,以救亡图存为己志。为研究俄国的扩张主义,特聘俄文翻译,“专译东西毗连界内事及俄国东方政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光绪问:“泰西之政何以胜中国?”黄遵宪回答:“泰西之强,悉须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言语之中学西方而又保持中国自信的意义不言自明。光绪帝“惊喜天颜微一笑”,乃决定要重用黄遵宪。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黄遵宪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黄遵宪到达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
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
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论及种种改革措施。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
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才。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造就一批新人才,如
蔡锷、
林圭、
秦力山等。
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
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虽名为学会,但实际上却具有地方议会的规模。南学会总会每7天讲演一次。由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主讲,阐述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发展地方
民族工业。南学会成立后,黄遵宪共作了9次讲演,其中南学会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就是由黄遵宪讲的。由于黄遵宪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生动的语言,使听者大开眼界,黄遵宪也因此名声大震。并参与创办《
湘学新报》、《
湘报》等,介绍西方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首倡民治“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以迄全国,可以成共和之郅治,臻大同之盛轨”。这些措施使湖南成为在维新变法中最活跃的省。他提倡“分官权于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议会制度;并仿效日本和西方国家的警察局建立
湖南保卫局,以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黄遵宪倡议设学校,筹水利,兴实业,力谋中国之富强。同时,又与谭嗣同等主讲万国之势及政学原理,宣传变法救亡主张,探讨湖南新政事宜,在当时湖南的维新派中,黄遵宪是唯一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有切身体验的人。因此,湖南新政中凡一切改革章程条例,都是由其参酌东西各国制度一手制定,对湖南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4月,太学士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黄遵宪、梁启超等五位通达时务人才,特别赞誉黄遵宪“于各国政治之本原,无不穷究,器识远大,办事精细,其所言必求可行,其所行必求有效。若能进诸政府,参赞庶务,或畀以疆寄,资其扬历,必能不负主知,有补大局”。光绪帝观黄遵宪著作后,倍加赞赏。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由于
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6月23日黄遵宪奉命以三品京堂充出使日本大臣,因病未能就道。8月24日被御史黄均隆奏劾在湘时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太后密电两江总督调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10月9日,上海道
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派200余人围守,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广阔,朝中有人帮他说情,更主要的则是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
清政府施加压力。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向清政府声言:“如中国政府欲将黄遵宪不问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则我国必出力救援,以免其不测之祸。”日本驻华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声言查办黄遵宪,“有伤两国交谊”。这就使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黄遵宪。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
乡居阶段
1899年—1905年之间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
兴中会会员
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黄遵宪时年51岁,在家过着表面恬静而心忧国家民族危亡的家居生活。在继续编写《人境庐诗草》。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黄遵宪提出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为“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上。初以自己的书斋人境庐辟为课室,由他亲自讲授史学、经学、掌故、格致(物理)及生理卫生等课程,并聘请黄塘德济医院外籍医生讲授人体构造,解剖猪、羊、鸡、犬以供实验。为加速发展教育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始与避居海外之梁启超联系上,彼此互通书信,评论时事。讨论国民教育,后人汇集信札,集为《壬寅论学笺》,10余万字。此时科举已废,而学校之兴办“又未有尺寸之效,更不知教育之理,教育之法。”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黄遵宪邀集嘉应五属地方人士,创设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并撰写了《敬告同乡诸君子》书,热切号召各县有志之士起来共同振兴教育事业。提出要重视“蒙学校、小学校、中学校”;废除以“四书”“五经”为教材,重新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尤其需重视声、光、电、化、医、算诸学;要“以爱国、合群、自治、尚武诸条,以及理化实验”各科培养学生等办学宗旨和教学内容。他还提出办学要有师资,必须先开师范学堂。
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黄遵宪的倡导筹划下,在状元桥侧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为当时我国最早开办的师范学校之一。他又创立嘉应犹兴会,集合成年人中“有心向学之士”,按政治、修身、卫生、历史、算术、格致等科进行讲习,勉励他们要为祖国的主权、民族的尊严发愤读书,“生当作铁汉,死当化金刚”,并派门生杨徽五、堂侄黄之俊往日本学习速成师范。黄遵宪制订的办学措施,得到各县热烈响应,仅嘉应本属(即今梅县)就相继办起小学数百所,中学十余所。对发展梅县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黄遵宪在《
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
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个人作品
黄遵宪一生著作甚丰,除《日本国志》外写下了不少诗篇,他的诗集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和《人境庐集外诗辑》等。在他的丰富诗作中,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诗史”之称。黄遵宪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创作主张,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敢于将新事物、新词、新文化、新思想注入诗中,独具一格,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是晚清“诗界革命”的主将。
诗作思想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带有的平民气息和现实精神影响着黄遵宪,他从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这在他心中掀起了轩然巨波。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创作新意境、新风格、表现新事物的“新派诗”的很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他忠实地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实记录了中国在那个历史新阶段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颖。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反帝爱国图新的精神。
黄遵宪的诗歌基于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
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为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
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还利用诗歌直接为
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
主题题材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从1877年(光绪三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
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成为“
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是一块标志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最后阶段转向革新时期的里程碑。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特别是关于
中日战争,他写下的《
悲平壤》《
哀旅顺》《
哭威海》《
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反帝卫国思想尤为突出。诗人在这类主题的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歌大家的气魄和功力。如《
冯将军歌》中写道:“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将
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材鸷猛无前的英雄形象和冯军排山倒海的气势,活现于纸上。
黄遵宪早在《感怀》《
杂感》《
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中即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赠梁任父同年》)戊戌政变发生,他作《
感事》《仰天》等诗痛惜新政夭折,忧虞国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挚:“忍言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感事》其八)。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说:
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遏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的《
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
别开生面,令人
耳目一新。诗人将新学理融入诗意内涵以表现同种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变化转换之理,一新诗境,别饶兴味。诗人在这首诗里说“足遍五洲多异想”,他从一个封建国家踏进资本主义世界,事事物物都触动他的诗心歌绪,把古人不曾接触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国诗歌中来。《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笔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独有的情境。至如各国奇异的风光,如日本的樱花(《
樱花歌》),伦敦的大雾(《
伦敦大雾行》),巴黎的铁塔(《
登巴黎铁塔》),
锡兰岛的卧佛(《锡兰岛卧佛》)等,无不收摄在诗人的笔下。海外诗篇也涉及外国民俗与时事政治。《日本杂事诗》从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纪事》诗富有风趣地描写了美国总统大选时,共和、民主两党千方百计宣传自己、激烈争夺选民的情景。
艺术特点
黄遵宪说“风雅不亡由善作,光丰之后益矜奇”(《
酬曾重伯编修》其二),他深知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他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他有不少鸿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
番客篇》近于华侨南洋开发史,《
逐客篇》堪称赴美华工血泪史,《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与童年生活史。他善于以细致的笔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如《渡辽将军歌》形象鲜明地刻画出吴大这个人物。吴本是湖南巡抚,喜好金石,中日战争爆发,恰好购得一枚汉印,印文为“渡辽将军”,自以为是封侯之兆,遂请缨出师。开篇写其出征的盛气:“闻鸡夜半投袂起,檄告东人我来矣。此行领取
万户侯,岂谓区区不余畀。”豪气冲天
文学作品
《日本杂事录》二卷。
《
日本国志》四十卷,1898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出版、浙江书局重刊。
《
人境庐诗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于日本。
《
黄遵宪全集》、《
黄遵宪诗选》,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
出版图书
人物纪念
1884年(光绪十年)开始筹建藏书楼。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编撰《嘉应黄氏人境庐藏书目录》,著录有:经部100种,1291册;史部253种,5122册;子部221种,1425册;集部212种,1523册;丛书21种,2468册、自著书4种,21册,合计811种、11850册。珍本有《修慧寺塔铭》,其余多为普通实用之本。先后积藏有10余万卷图书,供当地学生阅览。
今人编有《黄遵宪文集》《黄遵宪集》《黄遵宪全集》等。除多部传记外,祖国大陆与台港还出版了《黄遵宪传记资料》《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黄遵宪与近代中国》《黄遵宪的史学研究》《黄遵宪诗歌研究》《从黄遵宪到白马湖》《黄遵宪师友记》《黄遵宪新论》《黄遵宪与文学转型》等研究著作多种。其中《
黄遵宪评传》是“黄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
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
黄遵宪在其故乡梅州留下众多的纪念印记,在梅城攀桂坊,其故居荣禄第及书斋人境庐是展示其生平事迹与成就的重要场所,两者均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其侧有黄先生之出生地——德赞楼,也已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他生活过的地方。梅州公共建筑纪念黄先生的还有
归读公园之公度诗廊,彰先生辟诗界革命之功;
中国客家博物馆有铜像八尊,寓侨界领袖昔日追怀
梅州八贤之意。
在人境庐旁的周溪两岸,分别有两所学校与他密切相关,一所是东山中学,前身
东山书院,在清末由先生倡议改建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故该校也视黄先生为校史中之重要人物。周溪之北岸的枸杞岗有初级中学一所,20世纪80年代初创办,名公度中学,盖以先生别字命名,延至21世纪初,复更名为黄遵宪纪念中学,以示尊崇。追怀先生者,尚有
梅州中学,以先生为该校创办人之一。
黄遵宪纪念中学创办于1982年,位于梅城人文秀区
攀桂坊,毗邻黄遵宪故居德赞楼与书斋人境庐。
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下式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评定为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1995年3月列为梅州市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人境庐”为中心,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
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兴建
黄遵宪纪念馆。2013年,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和故居“荣禄第”(
人境庐和荣禄第)被国家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亲属成员
高祖父:
黄润,开设当铺,从事典当行业,“典肆凡四五所,子孙屡业富饶。”典当业从此成为黄遵宪家族数代经营的商业模式。
曾祖父:黄学诗,继承祖业经商。
叔父:黄翰藻,清朝国子监典籍。
母亲:吴氏, 为叶璧华婚姻介绍人。
弟弟:黄遵谟、黄遵路、黄君实
妹妹:黄珍玉、黄碧玉
儿子:黄季伟
孙子:黄超声、黄延豫、黄能立、黄延绪(黄季伟之长子)
孙媳妇:张翠云(张秉经之孙女,黄能立之妻)
曾孙女:黄友伦、黄妙伦
曾外孙:温尚光
曾外曾孙:游耀钧
黄遵宪名下有4子、2女,嗣后又有10孙、8孙女。黄遵宪高祖父黄润创立的
下市禄善堂黄氏一门仅十九世至廿三世有科名官职的人物就有151人,其中文进士一名(
黄基),文举人九名(
黄际虞、
黄鸿藻、
黄鸾藻、黄遵宪、
黄遵楷、
黄大鹏、
黄俊、
黄敬元、
黄腾骧),光“五代同堂”世家就出了18位诗人。
人物评价
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他思想一开始就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打开一条出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所以,作为政治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改良运动,其倡导者虽为
梁启超、
夏曾佑、
谭嗣同等人,但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 “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梁启超在《
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黄遵宪还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哥伦布”。
梁启超所作《嘉应黄先生墓志铭》:高度评价其“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先生之诗,阴开阳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独具境界”,并断言:“古有以一人之用舍系一国之兴亡者,观于先生,其信之也”。
陈三立在戊戌变法时期评其诗卷称“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才思横逸,风格浑转,出其余枝,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健者”,又评黄诗有“千年治乱余今日,四海苍茫到异人”之语,对黄遵宪的诗歌作了较为准确的评价。
夏衍先生称誉说:“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黄遵宪是一个值得我们外交工作者尊敬和学习的榜样。”夏衍还指出“由于黄遵宪的名著《人境庐诗草》的传诵一时,史学家都公认他是晚清一位最杰出的诗人。但他的成就绝不局限于诗词方面,他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新闻记者和颇有建树的外交家”。
王瑶先生著《祖国十二诗人》,将黄遵宪推为我国一流诗人;著名学者
葛兆光先生也指出黄遵宪是历史标志性人物。
孙中山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学者”。
毛泽东先生则把黄遵宪归为近代中国革命先行者的行列。
美洲侨领
司徒美堂:“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之人”。
香港“黄学”专家怡然先生说:“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开放意识而言,如果说
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话,那么黄遵宪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了,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
黄遵宪广泛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程,为中国的富强和发展寻找良方。所著《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率先在中国介绍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随后创办的《时务报》,宣扬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协助湖南巡抚
陈宝箴推行新政,传播民权思想。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维新志士、中日友好的先驱使者,黄遵宪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突破当时统治文坛的古奥风与八股气,主张“我手写吾口”,留下了一千多首直白晓畅、叙事抒情的新体诗,被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冠(
梁启超语)。他又是一位才、学、识兼具的史学家,他撰写的《日本国志》不仅是一部体例详备的史书,还成为影响时代、指导当时社会改革的维新模本。他更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维新志士,为清末的变法维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一位富有才干的外交官,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足迹遍及东、西、南三洋,促进中外交往,学习先进文明,维护祖国利益,保护华侨权益。日本历史学家称他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广东省社科联
李鸿生指出,黄遵宪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外交家。长期驻外生涯使其对外国有较深刻的了解,从而顺应了近代学习西方的进步思潮,形成了开放进取的思想。其具体主张有四:一是“打开门户,容纳西学”;二是办新学以造就变法人才;三是以发展经济为根本国策,促使技术进步;四是“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
2003年6月29日,
温家宝总理在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的第四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勉励香港同胞“以
杜鹃啼血之情去热爱祖国,热爱香港;以
精卫填海之心去建设香港,建设祖国”,充分体现和说明了黄遵宪诗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2003年9月13日,温家宝在访问墨西哥会见华人代表时,又引用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中“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之句,表明自己“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祖国”的观念来自黄遵宪。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钱仲联: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魁杰,世所共推,久成定论。黄诗主要价值在于反映晚清的历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研究黄遵宪,要进行中日关系史的系列研究,如中国人的日本观、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日历史的互相影响,特别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日本的影响。我希望在北京大学成立“黄遵宪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黄遵宪当年出使的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的英国、美洲的美国为着眼点,带动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研究。
影视形象
《灿烂的黎明》(1995年韩国电视剧),任秉基饰